在近日举行的“2016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论坛”上,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,近年来,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产增收,新增量和总量都创历史新高,但是粮食供求面临阶段性、结构性过剩难题。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要形成有效率、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,实现农产品供给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转移”。
据悉,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,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,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、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,真正形成结构合理、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。对此,宋洪远表示,中央作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,其背景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阶段性、结构性过剩。“近年来,粮食连续增产增收,特别是在‘十二五’期间,我们每年粮食增产300亿斤,五年是1500亿斤,‘十二五’的后三年连续三年总产量达到12000亿斤,新增量和总量都是历史最高,这些都属于阶段性过剩。”
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,宋洪远说,“第一,要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;第二,要增强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信心;第三,要形成有效率、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;第四,要实现农产品供给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移。”
此外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、研究员、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谢扬也表示,对于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,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粮农补贴政策,稳定农产品价格,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、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。“随着粮食阶段性、结构性过剩,粮食价格会走低,但是今年3月、4月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略微超出我们的判断,价格出现上涨。其中有物流供应不足和周期的因素。生猪价格进入一个小周期,降到谷底一定要反弹,这些变动都对结构性供给改革提示了重要信号。农产品价格一定要保证平稳,国家的粮农政策要稳定,粮补、土肥补助需要恰到好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