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
发布时间:2016-04-11 16:38:00

img1.jpg

很多人认为,2016年应该是中国经济下滑到底的一年,产能过剩的话题这几年也一直在讲。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,以国内的粮食生产为主来保证国内的需求,如果粮食在短期内连续增产,就会出现过剩。国内由于受资源禀赋以及土地制度的限制,中国农业仍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。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农业内部中积聚的变革力量也越来越强大。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,正在缓慢而坚定的前进着。

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中国农民工收入在过去5 年经历了15%的年复合增速。务工收入的增长极大提高了务农的机会成本,使得越来越多的务农人员离开农村,进入城镇打工。这也导致农村中出现“三化”现象,即农业副业化、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。务农人员的减少必然导致土地的集中,适度规模经营应运而生。

img2.jpg

img3.jpg

土地规模化的经营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水平需要提高,因此,以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为代表的“新农人”将乘势崛起。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,国内农业合作社等新农人兴起速度惊人。2013 年12 月底,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、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.24万家,同比增长42.6%;实际入社农户7412 

img4.jpg

万户,约占农户总数的28.5%,同比增长39.8%。各级示范社超过10 万家,联合社达到6000 多家。

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“新农人”崛起意味着规模农业的兴起,其背后的含义在于农业生产环节市场议价能力的提升,这将对产业链格局进行重塑。其规模经济使得:
(1)市场需求扩大,如:测土施肥、植保无人机、农机、供应链金融等新农经济有了推广的经济价值。
(2)经营模式升级:从产品销售向种(养)植(殖)系统性解决方案转型。
首先,在投入端,“新农人”不仅会对自身产品的品质会更加的看中,也会更加追求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成本投入的性价比,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低成本投入。例如,要求更加有效的疫苗、要求增收更为明显的种子,要求更节省人力成本的农业机械等。这一系列更高的需求,催发了上游投入行业的价值提升。同时,也促进了行业销售渠道及模式的改变。例如,疫苗从原来政府招标苗为主向现在的市场苗转移,价格的提升使得市场规模上十倍的扩大。使得行业竞争从原来的拼关系向拼产品拼营销转变。 
具体而言,一方面,上游农资销售从原来的独立品类经营向一体化经营转变。例如,在传统模式中,种子、农药、化肥一般是分属不同的经销商。而随着种植大户的越来越多,使得“种药肥一体化”经营变得更具市场竞争力。 另一方面,从农资品销售向农业技术服务转变,推动农资销售渠道扁平化。当前农资领域的产品同质性强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差异化很大程度上更多的只能通过产品服务来体现。而“新农人”的规模效益,使得农业技术服务有了投入的价值与需求。例如,为种植5亩地的农民做测土施肥是毫无意义的,农民的收益提升也无法去覆盖这部分成本。但是对于种植500亩的种植大户而言,测土施肥则是其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一条可行途径。大北农、海大集团过去几年在饲料领域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们高执行力下的服务营销。通过养殖技术指导,来提高养殖户的产品购买粘性。而这种服务也必将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深化。即企业不仅需要在饲料销售中提供养殖技术指导,还需要提供疾病防控、兽药疫苗使用等养殖系统性解决方案。对于这种新增需求,传统经销渠道是无法适应和满足的。这也就意味着农资销售渠道必将从原来的层层经销向直销转变。由企业去直面生产者,直接为其提供服务。 
其次,在消费端,“新农人”经营规模的提高,其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相 

img5.jpg


对于传统家庭小农经济而言急剧增加,这使得其与终端消费者的产销对接成为可能,千百年来农产品销售中的“坐商”模式有了向“行商”转变的可能。 
值得重视的是,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,更是进一步加强化了“新农人”对于产业格局的塑造力!

综上,我们认为,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是推进土地适度集约化经营,促使农村经营主体向新农人转变,推动农业生产的渠道变革与经营模式升级,走“生物农业”、“智慧农业”之路,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。

在农业转型的大趋势下,有的上市公司提前感受到了趋势的来临,通过自我革新,希望能够顺应新趋势,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。如大北农、诺普信等。通过积极拥抱互联网,拓展自己的成长空间。 (来源:探谷投资)


上一篇:2016年国家农业补贴相关政策(摘选)
下一篇: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提速 三大央企已经布局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