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粮食价格为什么会下跌,以后农民还有补贴吗?对于这些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,在北京召开的“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6三农发展大会”上,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给出了答案。
陈锡文表示,1998年,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上世纪的最高值,超过1万亿斤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从1999年开始,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五年滑坡,到2003年,粮食总产量降至8000多亿斤,那时是供不应求。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,中央加紧研究三农问题,提出了“重中之重”的概念,并从2004年开始,把中央一号文件这个编号重新给予指导三农工作。
陈锡文回顾以前的工作表示,当时提出几大改革政策,第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的税费改革,进一步减免农业税;第二是首次提出财政要直接补贴农民,包括对种粮农民直接给予补贴、向农民购买粮食的财政补贴、购买农用机械的补贴;2006年中央又提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性补贴。目前这四项补贴一年的投入是1700亿元。第三是从2004年开始,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,允许多主体,尤其是民营经济成为粮食购销主体,实现粮食多渠道购销。第四是针对农民。因为农民对市场是又爱又恨,放开市场,给农民充分的自由权。但同时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,市场有时也是农民的灾难,谷贱伤农。针对这个情况,中央提出对市场紧缺的主要粮食品种实施最低收购价。
陈锡文表示,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三大块,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、农民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制度。这些政策从2004年开始至今,已经运行了12年。最开始实施这个政策时,反复掂量,是利大于弊的政策,当年提这个政策是对的,但如果各方面的条件发生了变化,这个政策也可能变为弊大于利,不改就走不下去了。
陈锡文强调,2004年刚开始实施最低价收购政策的时候,由于当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,当时的最低收购价是低于市场价的,它只能对市场价格起一个托底的作用,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,就由国家来收购。这个政策实施的最初4年,基本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,最低价也没有作出任何调整。这表明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,没有人付出代价,但粮食产量持续增产,粮价持续上涨,这个政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。
但是情况自2008年后发生了变化,土地流转的租金在不断上涨,农业用工在不断上涨,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迅速提升。农民觉得种粮的赚头少了,积极性就有问题。从2008年开始,国家不断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,一直调到2014年。小麦最低收购价从2008年到2014年,提高了14%,稻谷从0.7元多提高到1.3元多,提高了91%以上。陈锡文表示,随着成本的上升,逼着国家把最低价提高,因为不提高的话农民就没有积极性。由于环境变化,导致了最低价的目的和针对性发生了变化,最开始最低价是粮食价格政策,但是走到最后,大家能感觉到,它变成了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。
陈锡文表示,也不能说这个政策现在有问题,因为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对的。问题在于不能把补贴的钱和市场价格混在一起,这样就把市场信号搞乱了。实施这个政策,我国粮食实现“十二连增”,其中有一个道理,对农业农村工作,必须两手抓,一手抓农产品供给,一手调动农民积极性。
陈锡文表示,价格形成机制、补贴政策、收储制度都要进行改革。农民的损失政府要补贴,但这个补贴是价格以外的,和价格分开。只有把价格分开,让国内产品的价格不比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贵。否则一定会选择便宜的东西,只有它的需求扩大了,生产出来的东西才好卖。陈锡文强调,最关键是不要让农民受大量的损失。2004年之前粮食产量连减五年,一直到2008年粮食产量才再次超过1998年,十年,这样的事情不能重复发生,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。